後見之明偏誤

Hindsight Bias

在得知結果後,我們常高估自己當初的預測能力,誤以為一切「早該知道」。這份資訊圖表將解析此一認知偏誤,並提供系統性的應對之道。

偏誤的三大負面影響

🚫

阻礙學習

若認為失敗是可預見的,便不會深入探究真正原因,錯失從經驗中學習的機會。

🧗

過度自信

持續高估預測能力,導致未來決策更依賴直覺而非分析,增加犯錯風險。

⚖️

不公平評價

用已知結果去苛刻地評判他人過去的決策,打擊團隊士氣與創新精神。

如何應對偏誤?

⚙️ 專注於「過程」

評估決策的重點應是過程的嚴謹度與邏輯,而非單純的成敗結果。

🛡️ 周延「風險評估」

在事前系統性地評估所有潛在危害,能有效避免事後諸葛的心態。

🤔 思考「其他可能」

主動思考不同的發展可能,有助於打破「結果是必然」的錯覺。

根本原因分析 (RCA):對抗偏誤的利器

後見之明偏誤讓我們傾向於快速指責個人,而根本原因分析 (RCA) 則強迫我們放慢腳步,透過系統化方法探究問題的深層結構性原因,將焦點從「是誰的錯」轉移到「系統哪裡出了問題」。

案例分析:工廠職災事故

兩種思維的對比

帶有偏誤的反應:「我就知道會出事!那位作業員一直都很粗心,就是他不守規定的錯。」

RCA分析的結論:「公司的績效制度過度側重產量,導致安全文化被長期忽視,創造了高風險的工作環境。」

上圖顯示了RCA如何將歸因焦點從個人轉移至系統。

RCA 的「五個為什麼」分析流程

1. 為何手被捲入?
未停機排除故障
2. 為何不停機?
為趕產量績效
3. 為何為績效冒險?
防護罩被移除
4. 為何防護罩未裝回?
管理階層默許
5. 為何管理層默許?
生產效率至上文化

結論

透過客觀分析與系統性思考,我們可以克服後見之明偏誤,從而做出更佳的決策,並建立一個持續學習的健康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