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抗調查的隱形殺手:確認偏誤

要成為出色的調查人員,首要任務就是對抗大腦內建的認知偏誤。

一、何謂確認偏誤 (Confirmation Bias)?

這是一種認知捷徑,指人們會不自覺地去尋找、解釋並偏好那些能證實自己既有信念的資訊,同時傾向於忽略或否定與之相悖的證據。

二、確認偏誤如何影響事故調查?

⚖️

過早下結論

基於初步印象或傳聞,就形成一個「劇本」,例如:「又是那個粗心的員工」。

🔎

選擇性蒐證

不自覺地尋找能「證明自己是對的」證據,例如只關注特定紀錄或提出引導性問題。

🙈

輕視矛盾證據

當出現與預想不符的證據時,會認為其不可靠、是例外,甚至直接忽略。

這種偏誤會導致調查人員陷入「隧道視野」,錯失真正的根本原因。

三、哪些分析方法可以協助改善確認偏誤?

例:屏障分析 (Barrier Analysis)

此方法專注於分析「安全屏障」。它將焦點從「人」轉移到「系統防護的有效性」,強迫調查人員全面檢視所有本應阻止事故的屏障為何失效,從而有效對抗確認偏誤。

示範舉例:屏障分析工作表格

事故情境:化學工廠發生有毒化學品從儲槽洩漏,導致一名員工暴露。

屏障 (Barrier) 屏障類型 屏障是否有效? 為何失效? / 根本原因
儲槽本身 物理 長年腐蝕導致裂縫。
(維護保養問題)
液位警報器 物理/管理 設備故障,且定期檢查未發現。
(設備檢查與測試問題)
廠房圍阻體 (Dike) 物理 排水閥門被錯誤地保持在開啟狀態。
(程序管理問題)
個人防護具 (PPE) 人員/程序 該區域依規定不需隨時穿戴化學防護衣。
(風險評估與作業規定問題)

分析結論:事故並非單一原因造成,而是由於維護、檢查、程序、風險評估等多層屏障相繼失效的結果。

四、結論與建議

事故調查的最終目的不是找到代罪羔羊,而是找出系統的脆弱環節。對抗認知偏誤需要高度的自我覺察、挑戰直覺的勇氣,以及嚴格遵循結構化分析方法的紀律。

🏛️

建立公正文化

鼓勵通報,區分無心之過與惡意違規,創造免於恐懼的溝通環境。

🧠

投資系統性調查訓練

讓調查人員熟練掌握屏障分析、RCA等工具,提升找出根本原因的能力。

🤝

落實同儕審查

讓獨立的第三方檢視調查過程與結論,是挑戰個人盲點與偏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。